1.中山陵的巨大石碑上为什么没有记录中山先生生平的碑文?

2.上联: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求下联

3.孙中山的遗体现在还在中山陵吗

中山陵葬了哪些人_中山陵葬了三个什么人

自从两岸坚冰化解以来,每次国民党率团访问大陆,中山陵始终是一个必去的行程目的地。这个陵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影响?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陵园?

中山陵里面埋葬的,正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

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临终前对、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其实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

孙中山逝世后,遵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

1925年4月4日,在北平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12人负责孙中山的葬事工作,为葬事筹备委员。

1925年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

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

因为交通、军事等各方面的原因,建造中山陵先后分三期建成。1929年春,孙中山先生的陵墓第一期工程完成。当时的国民,决定移孙中山先生的遗体进中山陵,并举行奉安大典。

也就是说,孙中山先生下葬时,中山陵才完成了一期工程。1931年年底,第三期工程的完工,标志着中山陵除纪念性建筑外,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中山陵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落差73米。392级石阶象征当时全中国的3亿9千200万人。而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

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大同。中山陵也是中国最后一座帝王式陵园,一座中山陵,半部民国史。我们完全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用其历史意义和重要性。

孙中山先生遗体的前后有四副棺材,第一副棺材是个楠木棺,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当天,遗体被送往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装殓在这个楠木棺中。

第二副棺材则是一副楠木玻璃棺,因为孙中山先生遗体入殓后,孔祥熙觉得太小,于是弄了一副大的楠木棺。这副楠木棺中有玻璃隔层,揭开棺盖可瞻仰孙中山的遗容。

第三副则是苏联赠送的一副水晶棺,该棺长1.75米,高0.5米,棺头0.65米,棺尾宽0.53米。孙中山临终前说,愿如友人列宁那样保存遗体,所以决定用水晶棺。

但等到3下旬,水晶棺运抵时,由于初期防腐做得不够理想,导致遗体不能用水晶棺长期保存,只能土葬。对于水晶棺没能用上的原因,也有人说是尺寸太小不合适,也有人说在南方潮湿的气候中不能用它来长久保存遗体。

孙中山的第四材,也就是最后安放孙中山先生遗体的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这副紫铜棺长2.24米,宽0.8米,高0.65米,价值1.5万两白银。1929年6月1,安葬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在南京中山陵举行,孙中山的灵柩也就此归葬紫金山。

中山陵的巨大石碑上为什么没有记录中山先生生平的碑文?

中华民国时期

1916年12月18日,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国葬法》。

蔡锷: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黄兴:1917年4月15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

孙中山:1925年3月14日国会非常会议决议国葬。1929年6月1日南京国民举行“奉安大典”,国葬于南京中山陵

 1930年9月南京国民颁发第二部《国葬法》。

谭延闿:1930年9月国葬于南京灵谷寺

卢师谛:1930年12月去世,国葬于南京紫金山

黎元洪:1935年11月24日国葬于武昌卓刀泉南土宫山

段祺瑞:1936年11月2日国葬于北京香山

胡汉民:1936年6月17日国葬于广州市郊

邵元冲:1937年3月9日国葬

朱培德:1937年3月13日国葬

唐继尧:1937年12月25日国葬

刘湘:1938年2月14日国葬于成都市郊

谢持:1939年5月6日国葬于成都市郊

林森:1943年8月国葬于重庆市

蔡元培:1947年5月10日国葬于香港

张自忠:1940年5月28日国葬于重庆林园

佟麟阁:1946年7月28日国葬北京蓝涧沟

 1948年5月19日,会议通过六先烈国葬案,为柏文蔚、陈其美、张继、郝梦龄、李家钰、覃振6人举行国葬

戴季陶:1949年4月国葬于成都

 1918-1925年间广州所举行的国葬

程璧光:1918年3月2日国葬

李仲麟:1920年国葬,1928年迁墓穴至岳麓山

林修梅:1921年国葬,1928年迁墓穴至岳麓山

伍廷芳:1924年12月3日国葬

 廖仲恺:1925年8月国葬于广州沙河顶驷马岗,1935年南京国民再次以国葬仪式附葬于中山陵旁

上联: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求下联

中山陵是中国革命先行者中山先生的陵寝,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病逝于北平(今北京),中山陵的兴建工作也从此开始。1929年,中山先生正式安葬于中山陵。1931年,中山陵的全部建筑正式完工。

中山陵主要建筑为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墓室等,沿一条中轴线依次排列。但奇怪的是,在碑亭的石碑上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却没有记录中山先生生平的碑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山陵为什么没有碑文,一般来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26年,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经决定在中山陵为中山先生竖立石碑,镌刻碑文、墓志铭、传记等等。当时决定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写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写传记。

中山先生去世后,国民党高层发生了激烈斗争,汪精卫、胡汉民、吴稚晖、张静江全都卷入其中。因此碑文的内容也就一改再改,连续两年都没能确定。1928年,葬事筹备委员会宣布中山先生的思想业绩非文字所能概括,决定不再书写碑文。

第二种说法:中山先生去世之后,当时国民党多数元老都推举章太炎来书写碑文。章太炎是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运动的同盟会元老,也是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和书法大家。无论是资历还是修为,章太炎都是为中山先生书写碑文的不二人选。

可是因为之前与中山先生的分歧,所以章太炎并没有加入国民党。更重要的是,章太炎与蒋介石的关系一直不好,经常抨击蒋介石不是真革命。因此无论章太炎写的碑文如何优秀,党内元老如何推举,蒋介石就是坚决不同意章太炎写碑文。

但问题是章太炎为中山先生所写的碑文实在太过优秀,没有人敢出来替写碑文,可蒋介石就是不同意使用章太炎写的碑文,最后决定不在中山陵的石碑上镌刻碑文。而章太炎愤怒地说道:“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孙中山的遗体现在还在中山陵吗

网上流传一个民国期间征集下联故事。 1925年孙中山去世,1929年安葬于中山陵,南京一楹联高手写了一个上联是: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发布在当时的《中央日报》上,公开征求下联。由于该上联联语精辟、通俗易懂,被传颂一时。近百年来,许多人纷纷应对下联,至今还没有被大家认可的下联。笔者凑个热闹,试试对个下联 ,玩个“文字游戏”,为大家助助兴。

前“中山”是指明代开国将领徐达,生前任“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为“中山王”,故称“前中山”。后“中山”是指孙中山。很巧合,他们都葬在南京的“钟山”上。 许多人纷纷应对下联,如:结合南京地名对的下联:前建邺,后建邺,前后建邺忙建业。

笔者认为,上联的前后“中山”是两个人,对的“建业”却是一个地方,不是很工整。有的还对,彼皇帝,此皇帝,彼此皇帝祭黄帝。这里“中山”是专用名词,指一个人;“皇帝”是通用名称,泛指所有的“皇帝”,也不很工整。有的立意较低,对什么:何所长、何所长,有何所长当所长。等等,纯粹成为文字游戏了。

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是,平仄合律、对仗工整、文意切题。平仄合律是基础、对仗工整关键、文意切题是目的。如果文意不切题,那就无的放矢。立意是对联的主题,如果立意平平,对联的品味也就不高。

此联的难点,一是三个“中山”和“钟山”,同音不同字,前两个“中山”是人名,最后一个“钟山”是地名。二来前两个“中山”既是人名,又含封号名,如果要求工整,下联的最后的两个同音字,也要与前两个含义不一样。

中国有个洛阳,日本也有个洛阳,她就是现在的京都。在地理位置上,两个“洛阳”中国的在西,日本的在东。在汉语中的“左”和“右”,也有“东”和“西”含义, 所以日本的“东洛阳”也可以称“左洛阳”,中国的“西洛阳”也可以 称“ 右洛阳”。笔者开始考虑的的就是“东西”洛阳,但是,从文字对仗来说,“左右”比“东西”,应对“前后”更好一些。

日本的京都,一千多年来一直被称为“洛阳”,也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其设计完全仿照唐代的长安,连选址也是依据中国传来的风水术。 这个“洛阳”在古代日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十分繁华。 那时,外地的日本人到京都去,都称为“上洛”,京都人士回来称为“归洛”。 现在的京都的许多地方,也可以常常见到“洛阳”的字样和遗迹。到了近代,日本的首都才从京都迁到东京。巧合的是,京都当时就叫“左洛阳”。在唐朝时期,日本模仿中国的“长安、洛阳两京”,也设立了“右京长安”和“左京洛阳”。后来右京长安由于处于沼泽地,不久就荒废了,只留下左京洛阳。

中国的洛阳,曾经是夏朝立国和活动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此地为都。也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四大圣城之一 ,世界文化名城,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 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

于是,笔者对的此联是: 上联: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 下联:左洛阳、右洛阳,左右洛阳叹落阳! 笔者对的下联里与上联相比, 一是三个“洛阳”和“落阳”,同音不同字。 二是名人对名地。前“中山”不是名只是“封号”。“ 左洛阳”也不是现在的地名,只是曾经用过的地名 。 三是“胜地”对“名景”。“钟山”对“落阳” 。 “ 落阳”一般都作为动词,但是也可以作为名词,属于动作名词,如观赏“落阳”的美景。再如跳水、游泳等等,“跳水比赛”中“跳水”就当名词用了。如对偶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中的“落霞”和 “落阳”意思也是一样,“落霞”也是作为名词用的。

对上联中的“葬”字,笔者推敲了多次,如试用过“看、观、赏、赞、咏、叹”等字,最后还是认为“叹”字比较好。因为两个“洛阳”在历史上都曾经是国都,经历过十分辉煌的时期。时至今日,中国的“洛阳”不但不是首都,连省会都不是;日本的“洛阳”也风光不再,都慢慢演变成为一个普通城市,难免使人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二来人死了被埋葬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洛阳”虽然是地名,但是可以拟人化。所以用“叹”字对“葬”字,也比较符合人们的心情。

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要求“仄起平收”,美中不足的是此对联最后一个字是“平起平收”。 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可以“破例”,如孙中山最著名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也是“平起仄收”,但是很多人都把它当作“对联”,还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对联”之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 的名句,也是“平起仄收”,也有人把它当作“对联”来用。

这副对联,使人们知道两个名人都葬中一座名山上,增加人们旅游的知识;二来日本的洛阳鲜为人知,此联也可以使一些人知道日本曾经也有一个洛阳,两个城市都曾经辉煌过。三是使人们了解这段历史,感到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在对联的立意上,此处“落阳”的含义不但可以指景色,还可以再延伸到高度上来理解。 一是“落阳”可以比喻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发展,是鼎盛时期,近年来已经出现强弩之末,在核电厂事故发生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大有夕阳西下日落西山的感觉。二来近年来海平面在慢慢上升,日本正在向东边的太平洋海沟倾斜,日本今后何去何从也十分迷茫。潮起潮落沧海桑田,世事变化无常,所以也有“落阳”的感叹。二是“落阳”比喻中日关系。现在中日关系现在处于“冷战”时期, 当时两个'洛阳'是中日两国的首都。在历史上,中日两国关系密切,同文同种。日本文字中有大量的汉字,现在的日本人,传说是徐福从中国带3000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繁衍下来的后代。所以当时两国首都的名字都完全一样。 当时的中日关系如日中天,可以说亲密无间。近代两国关系却处于低谷。日本剑拔弩张, 并且多次对中国发生战争,两国关系从过去的高峰到现在的低谷,不禁使们产生遗憾。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是自然规律,太阳会落下去,也会再升起来。中日两国人民,希望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美好愿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把“落阳”上升到两国关系的高度上来理解,也可以提高这副对联的立意,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 网络转载

孙中山的遗体还在中山陵。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

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扩展资料:

孙中山的四副棺材:

孙中山逝世后的第三天,遗体被运到北平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然后被装殓在一副美式楠木棺中,这是孙中山的第一副棺材。

孙中山遗体入殓后不久,孔祥熙嫌这副楠木棺材太小,又换了一副大的楠木棺。这副楠木棺为椭圆形,前端呈方形,棺中用玻璃作隔层,揭开棺盖可瞻仰孙中山的遗容。这是孙中山的第二副棺材。

孙中山临终前说,愿如友人列宁那样保存遗体,供后人瞻仰。所以,在他逝世后,治丧处即向苏联定购水晶棺。1925年3月30日,苏联赠送了一副水晶棺。

棺的外盖及外层匀系钢质镀镍,银光闪亮。但经专家检查,此棺质地较脆,且易于传热,加之长途运输,稍有裂隙,便会对棺内遗体产生影响,所以后来没有使用。这是孙中山的第三副棺材。

孙中山的第四副棺材是从美国定购的紫铜棺。这副紫铜棺长2.24米,宽0.8米,高0.65米,制作考究,外形精美,于1925年8月运到上海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处。

百度百科—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