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葡萄酒起源是什么

2.意大利最大的城市是什么?

3.罗马城有哪些广场

4.适合全家暑出游的旅行地

5.求达芬奇知名作品名称的中英文对照

6.红葡萄酒的历史

7.红酒的历史?

波博物馆_borghese博物馆

著名雕塑家

弗里德利·奥古斯特·巴特勒迪

济安·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黄土水

朱铭

安东尼·卡诺瓦

让-巴蒂斯·卡尔波

马克斯·克林格尔

奥古斯特·罗丹

弗朗索瓦·吕德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米开朗基罗·波纳罗蒂

亨利·摩尔

乔治·绵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尔·托瓦尔森

让-安东尼·乌敦

吴炫三

王侠军

杨英风

部分简介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国雕塑家,美国纽约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于法国阿尔萨斯,在巴黎学习建筑和绘画,自由女神像是因为美国摆脱英国独立而由英国的宿敌法国送给美国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时据说是依照自己母亲的面容。由设计埃菲尔铁塔的法国建筑师爱菲尔设计内部支撑铁架和整个支撑结构。巴特勒迪为了安置女神像,亲自到美国选择地点。由美国人集资建造塔座。整个铜像分成350块,装了214个包装箱用船运到美国。原型树立在巴黎塞纳河畔正对着爱菲尔铁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尔萨斯和瑞士边界的贝尔福山上为纪念普法战争胜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贝尔福的狮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给瑞士巴塞尔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谢在普法战争中来自瑞士的援助;在华盛顿的巴特勒迪公园中的巴特勒迪喷泉;在纽约联合广场的拉法叶雕像;波士顿教堂的“四个吹号天使像”;以及法国里昂的巴特勒迪喷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于肺结核,下葬于蒙马特公墓。

济安·劳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

贝尼尼出生于那不勒斯的佛罗伦萨家庭,后跟随父亲彼得·贝尼尼(著名矫饰主义雕塑家)来到罗马。他早期的作品的灵感来自罗马帝国时期被运到罗马的希腊神话的雕塑。在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马尔塞(Amalthea)(完成于1609年,现存于罗马博尔盖塞画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话的半身像,如“堕落的灵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灵魂”(Blessed Soul)(完成于1619年,现存于罗马西班牙广场)。在1620年代,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罗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宾娜”(1621年-1622年)、“大卫”(1623年)、“阿波罗与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广为人知的胜利之后圣母堂中的雕塑“圣女大德兰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贝尼尼在大卫像的雕塑过程中,对其赋予了感情,与米开朗基罗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这座作品是贝尼尼的主要资助人鲍格才枢机主教在其25岁的时候委托雕刻的。

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还有鲍格才枢机主教[1](1632年,鲍格才美术馆)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现存凡尔赛宫)。

贝尼尼的第一个建筑作品是位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祭坛上方的铜质华盖(建于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还建造了罗马圣毕比亚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坛华盖完工前,教皇乌尔班八世聘请贝尼尼负责整个圣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负责建造位于教堂内的乌尔班八世[3]和后来亚历山大七世[4]两位教皇的墓穴。位于圣彼得教堂半圆形殿中的圣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贝尼尼的一大杰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圣彼得教堂前的广场和柱廊外,贝尼尼还在罗马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罗皇宫(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宫(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贝尼尼的名望达到顶峰的时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为法国皇帝路易十四设计卢浮宫的东部前门,但遭到拒绝。最后这部分建筑由克劳德·佩劳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贝尼尼也设计了许多著名的教堂,尽管圣彼得教堂并非出自他手(见卡罗·马德尔诺)。位于罗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体现了贝尼尼的建筑风格。他不仅负责设计奎琳岗圣安德鲁教堂的建筑(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坛上圣徒安德鲁的巨大塑像。在罗马附近的乡村,贝尼尼也为教皇的避暑夏宫冈道尔夫堡设计了教堂。

贝尼尼设计的第一个喷水池是海王子喷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于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1648年-1651年)[6],该喷泉将世界上四大河:尼罗河、恒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拟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现出其特色,并利用椰子树和动物来表示各地的风景。该喷泉还有一段趣事:贝尼尼的对手波若米尼设计的圣埃格尼斯教堂正对着喷泉。据说贝尼尼曾嘲讽该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对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举的。

1644年,贝尼尼的资助人乌尔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贝尼尼的对手们集中起来,对贝尼尼的职业生涯造成了打击。但是依诺森十世教皇继续邀请贝尼尼完成圣彼得教堂的作品,并且委托他设计四河喷泉。在依诺森十世去世的时候,贝尼尼已经成为罗马艺术的领袖人物。贝尼尼于1680年在罗马去世。

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被誉为科学的标志物和圣殿。

黄土水生于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亲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处。因黄土水三哥为木匠,受其影响,对雕刻产生兴趣。1917年于师范学校毕业后,受师长推荐前往东京美术学校雕塑科留学,是第一位东京美术学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该校研究科。除此,他并先后学艺于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云与朝仓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选日本帝展,为台人第一。之后并有《释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摆姿态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于东京池袋寓所,年仅35。

黄土水的作品于1980年代后期台湾本土化之后,大受欢迎。其作品常视为台湾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选1920年第二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为台湾艺术家首次入选日本最高权威美术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选1921年第三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藏于台湾省议会,之后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黄土水致赠母校大稻埕公学校(现台北市立太平国民小学)典藏。

摆姿势的女人(1922)

入选1922年第四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华鹿(1922)

献日本宫内省(现宫内厅)典藏。

郊外(1924)

入选1924年第五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原作下落不明。

南国的风情(1927)

入选第一届东京圣德太子美术奉赞展览。原作下落不明。

释迦出山(1927)

受台北龙山寺委托制作。原作木雕像毁于1945年台北大空袭中,后由幸存之石膏原模进行翻铸,分别典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市立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国立历史博物馆、艋舺龙山寺、台南寺、黄土水家属。19年,北美馆又再度翻铸五座,被外界质疑馆方是否翻制过多。

久迩宫邦彦亲王夫妇像(1928)

献久迩宫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黄土水生平最后的大作,亦为最为知名之经典作。原作嵌于台北中山堂后厅壁上,并存三件原模复制作,藏于台湾省立美术馆(现国立台湾美术馆,玻璃纤维制)、台北市立美术馆(青铜制)、高雄市立美术馆(青铜制)。

朱铭(1938年-),台湾雕刻家,苗栗县通霄镇人,天主教辅仁大学名誉博士。早期以乡土主题,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则以融合了中国哲学如“太极”等的现代雕刻闻名。本名为朱川泰、童年时小名“九二”。朱铭出生于苗栗县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亲的带领下,到通霄镇上的妈祖庙、向雕刻师傅李金川拜师。

1955年出师,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间,经济状况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荐,带着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师杨英风为师后,并改名朱铭,才较为好转。同年,移居台北县板桥镇(今板桥市)江子翠一带定居。

18年,朱铭在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作品“单鞭下势”被日本雕刻之森美术馆收藏。

1980年,他独自一人到美国纽约市学习,是他打开国际视野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后,他所创作的“人间”系列作品,成为他生涯中最受赞誉的经典代表。然而隔年在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发生窃案,朱铭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与建筑师贝聿铭合作,在香港中银大厦前使用青铜为材质,创作“和谐共处”的太极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于大楼入口大门的左侧。

1999年,朱铭在台北县金山乡西势湖成立“朱铭美术馆”,占地有11甲,收藏许多现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几十年规划成立的“朱铭美术馆”,获得日本东京创新大奖(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奖。

目前在南投县仁爱乡清境农场一带定居。

朱铭的铜雕“门”亦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地标,位于本部大学图书馆门外的烽火台。“门”由司徒惠博士赠予香港中文大学,是朱铭“太极系列”的一员。

他的作品《忒修斯杀死米诺陶》大获成功,这件作品的简约和自然的表现手法形成今后他的风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莱孟十四世的纪念碑,用了四年时间完成,这件作品使他跻身于当时最著名的艺术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纪念碑,从此后他的名声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单,创作了《爱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罗斯沙皇曾邀请他去圣彼得堡,被他拒绝了,他说:“意大利是我的国家,是艺术的原生地,我不能离开她,我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于其他土地,必须是能对意大利有利,难道还能舍弃她而为其他国家服务吗?”但仍然有许多他的作品被俄罗斯收藏。

卡诺瓦,从1795年到17年,他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于法国军队入侵,他返回家乡,只创作了一些绘画作品,一年后返回罗马,但健康状况已经不如以前,他到德国旅行一段时间,回来后身体有好转,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监督收回拿破伦掠去的艺术品,秋季,他访问了伦敦,1816年初,他回到罗马,被任命为罗马主要艺术学院圣卢克学院的院长,教皇亲自指定将他的名字以大写金字刻匾,并被给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诺瓦心脏的纪念碑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护六世雕像、《玛尔斯和维纳斯》、《圣母哀悼耶稣》、《圣约翰》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等。1822年5月,他访问那不勒斯,去视察正在作成腊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回到罗马后有所缓和,年底,在返回家乡的路上,于逝世,享年65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家乡的寺庙中,他的心脏被藏放在他曾经为提香设计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让-巴蒂斯·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雕塑家和画家。

他出生于巴黎南郊的库伯瓦,早年追随法国雕塑家吕德学习雕塑。1854年获得去罗马的奖学金,在罗马学习直到1861年,学习巴洛克的风格比较成熟。1861年他为玛德琳公主制作了一个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仑三世的赏识,接受几个委任,为巴黎歌剧院装饰,1869年他创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剧院门前右面,受到许多卫道者的非议。

他的最后一件作品是放在朱里安广场的《地球四极》喷泉,由象征亚洲、欧洲、北美和非洲的四个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题材后即去世,后来由其他雕塑家继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马和海龟、海豚等。

马克斯·克林格尔 (德语: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国象征主义画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尔出生与莱比锡,在卡尔斯鲁厄学习,他最欣赏戈雅和门尔的蚀刻版画,所以自学成为一名出色的蚀刻版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个系列蚀刻版画《关于寻找一个手套的释义》,是源自他在一个溜冰场寻找手套的梦境,他图解了弗洛伊德对于恋物的研究结果,其中“手套”成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征。

克林格尔在欧洲各个艺术中心到处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莱比锡,从18年后,他主要致力于雕塑,他的贝多芬雕像成为1902年维也纳分离派艺术家展览中的主要作品。他对基里科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影响很大,他是19世纪象征主义和20世纪超现实主义运动之间乘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号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为“弗朗索瓦-奥古斯特-雷诺·罗丹”(Fran?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于巴黎穷人家庭,是20世纪世界闻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为现实主义风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铜时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应,有人甚至断言这是用真实人体翻制的。后来他的作品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强调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的“巴尔扎克像”引起极大的骚动,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区立起来。他的巨型浮雕“地狱之门”从1880年开始制作,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地狱门以但丁的《神曲》为主题,罗丹之所以以其为主题或许是因为罗丹的悲观刚好与此章节中对人类在地域受苦难折磨的景象描写相通,互映之下而产生这件伟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应加来市的委托,制作了雕像“加来义民”,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为了防止英军屠城,而将自己作为人质交给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六位加来市民。1913年在英国国会公园复制了同样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罗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罗丹将全部作品捐赠给法国,以换取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为此建造了“罗丹博物馆”。法国享有对罗丹作品复制的专有权。 1917年罗丹去世。

除雕塑外,罗丹还创作了许多插图、铜板画和素描,他还写过几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艺术论》,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维克多·雨果像”,“阿根廷总统萨米恩托像”等。

罗丹生前和他的学生,同为雕塑家的卡蜜儿·克劳黛同居,克劳黛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罗丹拒绝承担抚养义务。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克劳黛为罗丹提供了大量的构思,有的罗丹作品甚至是出于克劳黛之手。

弗朗索瓦·吕德(Fran?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国雕塑家。吕德出生于法国中东部的第戎,年轻时和父亲一起为人修造炉灶,1809年从第戎的艺术学校毕业到巴黎深造,1812年获去罗马的奖学金。波旁王朝复辟后,他去布鲁塞尔接受工作,在那里和拿破仑女儿的朋友索菲·弗伦艾结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马赛曲》1833年,他由于其作品《和海龟玩耍的那不勒斯渔童》获得荣誉军团十字章,并得到为正在设计的凯旋门装饰的委任,其中的《马赛曲》(也叫“1792年志愿军出征”)成为吕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还有《拿破仑像》、《圣女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鹰》、《爱神的胜利》等。

吕德最重要的学生是卡尔波,他曾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又创作了一个“那不勒斯渔童”。

马约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 东比利牛斯省边境沿海的班雨勒镇,1881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1885年进入美术学校,师从于卡巴内尔和杰洛姆学习,他早期的绘画明显受到夏凡纳和高更的影响。

高更鼓励他从事装饰艺术,他参与了织花挂毯的设计,1893年,他在班雨勒镇开办了一个织花挂毯厂,在法国造成很大的影响。1895年开始,他创造了一些小泥塑,开始从事雕塑并放弃了设计织花挂毯工作。

他在83岁高龄在家乡班雨勒镇,因在雷雨天发生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一个博物馆,他的故居也已经开辟成一个博物馆。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为塞尚设计的纪念碑,以及一系列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体作为主题的,稳重、成熟并有古典主义艺术的痕迹,是古典主义和现代摩尔的抽象雕塑之间乘前启后的过渡时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基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雕塑家、建筑师、画家和诗人。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以人物“健美”著称,即使女性的身体也描画的肌肉健壮。他的雕刻作品“大卫像”举世闻名,梅第奇墓前的“昼”、“夜”、“晨”、“昏”四座雕像构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还有“摩西像”、“大奴隶”等。他最著名的绘画作品是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创世纪》天顶画和壁画《最后的审判》。他还设计和初步建造了罗马圣伯多禄大殿,设计建造了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陵墓。米开朗基罗脾气暴躁,不合群,和达·芬奇与拉斐尔都合不来,经常和他的恩主顶撞,但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他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他的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米开朗基罗出生于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们家族有几世代在佛罗伦斯是小规模的银行,但他的父亲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并没有成功的经营下去,而后便任职临时政职。在米开郎基罗初生之时,他为卡布里斯小镇的司法管理员和奎奇市的行政长官。米开朗基罗的母亲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亲据说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后裔,这个传言大概是的,但米开朗基罗对此深信不疑。而在米开朗基罗出生的几个月后,全家人搬回到佛罗伦斯,他也在这被养育长大。过了一些年岁,在他久病以及母亲过逝之后,他搬与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名为Settignano的镇上。在那里他父亲拥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矿场以及一座小农场。

米开朗基罗曾有一次对艺术家传记写作者乔尔乔·瓦萨里说道:“如果我有着一些优点,那是因为我出生在你的国家阿雷佐奇妙的气氛下,和我的奶妈一起,并学会了熟练的运用槌子和凿子将我所描绘的图刻下。”当米开朗基罗还年少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在佛罗伦斯的人道主义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边学习文法。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很显然地表现出对上学的无趣,而宁愿去教堂临摹绘画并且寻找画家同伴。后来米开朗基罗在画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门下学习,他的父亲极力说服 Ghirlandaio 付钱给还是14岁的米开朗基罗,在当时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罗伦斯的统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荐他两位最佳的学生,Ghirlandaio 便介绍了米开朗基罗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间米开朗基罗去他父亲的学校,并受到许多前人的影响,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艺术上的构想。跟着在那年纪他那柏拉图式的观点,同时他也开始感受到性别的差异。在这时期米开朗基罗认识了几位文学巨擘,像是米兰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开朗基罗完成了大卫像和骑士的斗争,后者是借由Poliziano所建议的题材发挥,并受到佛罗伦斯洛伦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宾赛·摩尔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国雕塑家。摩尔以他的大型铸铜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闻名。受到英国艺术圈的推崇,他的创作为英国在现代主义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带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尔的雕塑样式。这种造型被认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一个名叫"Chac Mool"的托尔特克-玛雅雕塑的启发发展而来的。摩尔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用比较传统的形式,如弯曲的手臂状与主体相连。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主体躯干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体凹凸或弯曲的外形。同时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发展了类似的风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尔作品的影响。

由于承接了众多的大尺寸委托创作,摩尔在晚年相当富有。不过,摩尔仍保持简朴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财富都由亨利·摩尔基金会继承,用于支持艺术教育和推广。

摩尔以创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这些公共艺术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体形象,特别是“母与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尔的创作中最常见的主题。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用过家庭群组形象,他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女性形象。摩尔作品的最大特点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体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线外形,被很多人认为是摩尔受到他的出生地约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启发。

摩尔的侄女曾经问他为什么他作品的名称都很简单,摩尔的回答是:

所有艺术都应该有神秘感并需要观众的参与。如果给雕塑或绘画以显白的名称,那么神秘感就无从谈起了,观众的注意就会轻易的移开,而不会费力捉摸作品的内涵。人们都觉得他/她在观看,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观看。

摩尔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凿的手法创作的[1]。1930年代,摩尔逐渐转向现代主义风格。他与其他几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频繁,风格上彼此互相影响。 在创作过程中,摩尔通常会作大量的草图。这些草图大多留存下来,为研究摩尔创作的演变提供了直接的资料。1940年代,摩尔更多的使用模型法进行创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脱蜡法浇铸铜雕。

二战以后,摩尔的铜雕都是受委托创作、作为公共艺术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弃了直接雕凿的创作手法,而改用模型,并雇用了几名助手。

在他位于Much Hadham的家中,摩尔收集了大量形状各异的自然物体:头骨,漂流木,卵石,贝壳等等。摩尔在这些物体中寻找对于自然形体的灵感。对于大型作品,他通常会在最终制模浇铸前,制作半尺寸的试验模型。有时,会制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对外形作最后的改进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尔和埃芮娜的女儿出生了。他们以摩尔母亲的名字给她起名 - 玛丽,而摩尔的母亲在此前两年去世。母亲的去世和女儿的降生使摩尔更关注家庭的概念,这反映在他创作了不少“母与子”题材的作品。 同年,摩尔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回顾展。1948年,他获得双年展的国际雕塑奖,并成为1951年不列颠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题艺术家。

“家庭群像”(1950年)铜, 位于英国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是摩尔二战后的第一件大尺寸委托创作。战争末期,摩尔应亨利莫里斯的要求,为他的乡村学院创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后因资金问题雕塑并没有实施。但1950年,这一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学校建成,成为摩尔的第一座大尺寸公共雕塑。

1950年代中,摩尔收到越来越多的创作委托,其中包括1957年为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办公楼的作品。由于公共艺术作品的增加,摩尔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随之增长。他开始雇用助手帮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览场所

世界各地的众多艺术博物馆都收藏有摩尔的雕塑和绘画作品。藏品较多的博物馆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国最多的大型铜雕收藏。

亨利·摩尔基金会,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国

亨利·摩尔学院, 英国利兹

泰德艺廊, 英国伦敦

安大略美术馆, 加拿大多伦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国利兹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国纽约州布法罗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东安格里亚大学校区内, 英格兰诺福克郡诺里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国

Pa?o imperial, 巴西里约热内卢

葡萄酒起源是什么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酒的历史已经有 6000 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比,发现了一只公元前 3500 年的波斯两耳细颈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发现其中有单宁和酒石酸等葡萄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了。

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直到现今,有许多葡萄酒生产商,仍用自然发酵的工艺生产葡萄酒,即葡萄破碎后,不加任何菌种,让野生酵母自然繁殖,发酵成葡萄酒。其实,这个过程在自然界早已存在。众所周知,自然界的野生葡萄和野生酵母,是先于人类社会以前就已经存在。《清稗类抄·粤西偶记》中,记载了一位旅行家的有趣发现:“平乐府山中,猿猴极多,善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曰猿猴酒”。由此可以推断,原始人摘野花百果充饥解渴。成熟的野葡萄,汁多味美,酸甜可口,一定在原始人摘的野果之列。将多余的野葡萄,贮存于洞穴中,容器里,靠葡萄自身的压力,葡萄就会流汁。无所不在的野生酵母,就会将自流葡萄汁发酵成葡萄酒。这个过程,在原始人出现之前的类人猿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葡萄酒的记载,而在史前什么时候开始有葡萄酒的,却谁也无法说清楚。

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传说古代有一位波斯国王,爱吃葡萄,曾将葡萄压紧保藏在一个大陶罐里,标上“有毒”字样,防人偷吃。数天以后,王室妻妾中有一个妃子,厌倦了生活,遂擅自饮用了标明“有毒”的陶罐内的饮料。奇怪的是,这种饮料滋味非常美好,非但没结束自己的生命,反而令人兴奋异常,从此,这个妃子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她盛了一杯专门呈送给国王,国王饮后也十分欣赏。自此以后,国王颁布了命令,专门收藏成熟的葡萄,压紧盛在容器内进行发酵,以便得到葡萄酒。波斯隔里海,与高加索遥遥相望,同为葡萄酒原产地。古埃及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现今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证明,公元前 3000 年以前的埃及人,就已经开始饮用葡萄酒。在埃及金字塔的壁画中,就有描绘摘葡萄及酿造葡萄酒过程的图案。

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由于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提倡禁酒律,因而使阿拉伯国家的酿酒行业日渐衰萎,现在几乎被禁绝了。后来葡萄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 ( 即今天的法国 ) 。以后,又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作“ quot ”—“我的肉,我的血”,视葡萄酒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所以葡萄酒在欧洲国家就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很大规模。17个世纪以后到今天,这里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酒最多的国家。

我国原生的山葡萄,也叫野葡萄,有 20 多种。从东北到西北,从南方到北方,野生葡萄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人工栽培的家葡萄,在我国自古有之。周朝的时候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葡萄和葡萄园。《周礼》一书的“地官篇”中,就有记载,并把葡萄列为珍果之属。古代我国西域 ( 现时的新疆一带 ) ,盛产葡萄和葡萄酒。据《史记》和《汉书》记载,“大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由此可见当时葡萄酒酿造的规模和酿造技术水平。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葡萄酒酿造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葡萄酒已成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享用的珍品。相传汉朝陕西扶风,一个叫孟佗,字伯良的富人,拿一斛葡萄酒贿赂宦官张让,当即被任命为凉州刺史。后来苏轼对此事感慨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李白诗中“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的词句不但说明了葡萄酒已普及到民间,也说明了葡萄酒的珍贵,它像金叵罗一样,可以作为少女出嫁的嫁妆。

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场销售。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一书中记载道:在山西太原府有许多好葡萄园,制造很多的葡萄酒,贩运到各地去销售。所以山西那里,早就有这样一首诗:“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酿之成美酒,令人饮不足”。说明当地老百姓,把种葡萄酿造葡萄酒,看成是一件很自豪的事。

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葡萄酒……驻颜色,耐寒”。就是说葡萄酒能增进健康,养颜悦色。

我国葡萄酒虽然已有 2000 多年的漫长历史,但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始终为农村副业,产量不大,未受到足够重视,直到1892年华侨张弼土在烟台栽培葡萄并建立了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我国才出现了第一个近代新型葡萄酒生产企业。

全国解放以后,在历任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我国的葡萄酒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葡萄酒工业正沐浴着春风,走向世界。

意大利最大的城市是什么?

葡萄酒是指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全部发酵或者部分发酵得到的酒精度在7到22度之间的饮料。那么,葡萄酒起源是什么?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众所周知,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意义上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肯定会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于是,就有了世界上第一位品尝葡萄酒的人。人们端起兽皮或粗木制成的碗,啜饮着里面自然发酵而形成的野葡萄汁,这场面大概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当这成为了一种习惯之后,我们机警而足智多谋的祖先就用各种 方法 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到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自己培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了。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圣经中创世纪第八、九章说道诺亚醉酒的 故事 :诺亚是亚当与夏娃无数子孙中的一个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后来人的始祖。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在地球上发一场大洪水,来清除所有罪恶的生灵。诺亚遵循主的旨意,挑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选的植物就是葡萄)、动物种各一对雌雄,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费特Japhet),登上了自制的木船,即著名的诺亚方舟。经过150天的洪水淹没后,在第七个月零17天,方舟被搁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后来又着手酿酒。一天,他一人在帐篷里独自开怀豪饮,烂醉如泥。他的儿子可汗发现诺亚赤身的醉躺在地上后,叫来了西姆和迦费特,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迦费特家族的奴隶。自己酒后失礼,却迁怒于儿子,更有甚者,还要罚自己的孙子为奴。酒后无德,看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虽然圣经上并没有提到诺亚是否有带葡萄酒上船,但从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酿造葡萄酒看来,似乎可以推断他心目中除了感谢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CC种葡萄酿酒。当然,诺亚酿酒是希伯莱人的 神话故事 ,而绝非事实。

至于葡萄酒的起源地,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说明当时葡萄不仅仅用于吃,更主要的是用来榨汁酿酒。因此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地虽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出自希腊,有的则说是在埃及。但史迹多认定是从一万年前由小亚细亚和埃及,在到达希腊及其海岛之前,流传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再到欧洲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法国的普罗旺斯、北非的利比亚和西班牙沿海地区的。与此同时,这项 种植 技术从北欧由多瑙河进入了中欧、德国等地区,并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享有声誉,使得今天我们将之定义为传统产区。

通常这些地区所产的葡萄酒有严格的规章监制。而与此相对的产区是新世界,也就是指随着16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航海探险家的行程,葡萄园在他们所到达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国家的建立。很快的,葡萄种植的技术在美国、加拿大和南美洲的西海岸地区得到推广,而南非则是在17世纪后期才开始有了第一片葡萄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初引进的也是南非的品种。也有很多数的史学家认为,葡萄酒的酿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对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约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苏联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后来随着古代战争、移民传到 其它 地区。初至埃及,后到希腊。

中还是从埃及古墓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别是 浮雕 中,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收葡萄、酿制步骤和饮用葡萄酒的情景,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埃及古王国时代所出品的酒壶上,也刻有伊尔普(埃及语,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词。西方学者认为,这才是人类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开始。以葡萄酒为主题的著名作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曾描写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专家,他们就像二十世纪的雪利酒(Sherry)产销商或波尔多酒经纪的酒样,可以自信并专业地鉴定酒的品质。

对于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与酿制葡萄酒的国家,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和酿酒的技术。葡萄酒不仅是他们璀璨 文化 的基石,同时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腊荷马的史诗(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他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酿制的葡萄酒被装在一种特殊形状的陶罐里,用于储存和贸易运输,这些地中海沿岸发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说明当时的葡萄酒贸易规模和路线,显示出葡萄酒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货品之一。在美锡人(Mycenaen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不仅是贸易的货物,也是希腊宗教仪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腊人就会举行葡萄酒庆典以表现对神话中酒神的崇拜。对葡萄酒和醉酒有关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礼仪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个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腊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腊最重要、最复杂的神之一。

他是宙斯神(Zeus)与西姆莱女神(Semele)在离奇的情况下所生的儿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腊意味着快乐的生活、游戏与盛大的节日,因为他喜欢端着酒置身于女祭司们的喧闹之中。希腊人认为他是出自于某种盛典节日之时的保护神。一个出自于公元一世纪的新雅典风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 雕刻 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场面:由一个森林之神撒提亚斯(Satyrs)搀扶着烂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

而巴克斯(Bacchus)则是罗马的葡萄酒神,他是罗马象征葡萄与葡萄酒、荒*与放荡之神。他就好似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罗马的教义中作用不大,而是特别受到少数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满神秘气氛的酒神节中,教徒们跳起狂欢的酒神之节舞,以至于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乱。有关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冈(Vatican)博物馆的一块古代浅浮雕上记录了这一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Jupiter)将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个月。小巴克斯足月后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其后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Parques)女神为这位新生神婴祷告。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Canaggio,1573-1610)以他A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把葡萄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但在当时,高卢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并不重要。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葡萄酒,很快就传到了罗马,并经由罗马人之手传遍了全欧洲。在公元一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罗纳河谷;二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勃艮第(Burgundy)和波尔多(Bordeaux);三世纪时已括抵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最后在四世纪时出现在香槟区(Champagne)和摩泽尔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爱大麦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卢人很快地爱上葡萄酒并且成为杰出的葡萄果农。由于他们所产生的葡萄酒在罗马大受欢迎,使得罗马皇帝杜密逊(Domitian)下令拔除高卢一半的葡萄树以保证罗马本地的葡萄果农。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慢慢扩张,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传遍法国东部、西班牙、英国南部、德国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东边等地区。在这段期间,有些国家曾实施禁止种植葡萄的禁令,不过,葡萄酒还是在欧陆上大大风行。其后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开承认____,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当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____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____因为在圣经中,葡萄酒被认为是上帝的血,基督____萄酒视为圣血,更被认作是重要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同时也是一个奢侈和欢愉的产品。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

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在很多中世纪充满宗教色彩的油画上几乎都有一个相似的场景---畅饮葡萄酒。同许多其它的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文学一样,最早推动葡萄酒酿制技术完善的是教会和僧侣。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而葡萄酒也是随传教士的足迹最后传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CC查理曼(Charlemagne),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勃艮第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可以说是法国传统葡萄酒的典范。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头竟然是教会西多会(Cistercians)。

西多会的修道士们可以说是中世纪的葡萄酒酿制专家,这故事源于1112年。当时,一个名叫伯纳?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欲主义的修道士带领304个信徒从克吕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产区的科尔多省,位于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内一个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会。西多会的戒律十分残酷,平均每个修道士的寿命为28岁,其戒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修道士们在废弃的葡萄园里砸石头,用舌头尝土壤的滋味。在伯纳德死后,西多会的势力扩大到科尔多省的公区酿制葡萄酒,进而遍布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

西多会的修士,沉迷于对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二十世纪杰出的勃艮第生产商拉鲁列洛华(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会修士会用尝土壤的方法来辨别土质,事实上正是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质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样的葡萄。也就是他们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西多会的修士正是欧洲传统酿酒灵性的源泉。大约十三世纪,随着西多会的兴旺,遍及欧洲各地的西多会修道院的葡萄酒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十四世纪阿维翁(Avignon)的主教们就特别偏爱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关:1360年在布鲁日(Bruges)的天主教会议上,与会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当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仅仅能够提供他们尝一点的量了。

饮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 谚语 。不过从那时起至今,上等的红勃艮第的确从来没有大规模发展过;它的 历史不如说是科尔多省地优良土壤长出的黑品诺得以尽善尽美地表现出其品质。用小桶小批量地生产,是他们的游戏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国革命后,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旧制度的贵族庄园被清算,勃艮第地区的葡萄园也化整为零。

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认为就出产在这些修道院中,16世纪挂毯描绘了葡萄酒酿制的过程,而勃艮第地区出产的红酒,则被认为是最上等的佳酿。此期间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传教士在十六世纪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带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和亚利山那等地栽种。后来,英国人试图将葡萄栽培技术传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可惜的是,美洲东岸的气候不适合栽种葡萄,尽管作了多次努力,但由于根瘤蚜、霜霉病和病的侵袭以及这一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使这里的葡萄载培失败了。到十九世纪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术将欧洲葡萄品种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来抵抗根瘤蚜的病虫害。至此美洲和美国的葡萄酒业才又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南北美洲都有葡萄酒生产,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有阿根廷、加利福尼亚与墨西哥等地。

在中古世纪后,葡萄酒被视为快乐的泉源,幸福的象征。并在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许多名作。

十七、十八世纪前后,法国便开始雄霸了整个葡萄酒王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的葡萄酒始终是两大梁柱,代表了两个主要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并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然而这两大产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世界所需。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找寻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及改进酿造技术,使整个世界葡萄酒事业兴旺起来。尤以美国、澳洲用现代科技、市场开发技巧,开创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以全球划分而言,基本上分为新世界及旧世界两种。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欧洲向外开发后的酒,如:美国、澳洲、纽西兰、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兴国家。而旧世界代表则是有百年以上酿酒历史的欧洲国家为主,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种植葡萄的传统更加悠久,绝大多数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都诞生在欧洲。除此之外,新、旧世界的根本差别在于:新世界的葡萄酒倾向于工业化生产,而旧世界的葡萄酒更倾向于手工酿制。手工酿出来的酒,是一个手工艺人劳动的结晶,而工业产品是工艺流程的产物,是一个被大量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目前为止,葡萄酒产量仍由欧洲最多,其中又以意大利为世界第一。每年都有大量葡萄酒出口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罗马城有哪些广场

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城市——罗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它位于亚平宁半岛的中南部西侧,台伯河下游的丘陵平原上,西距第勒尼安海25公里,城市面积200余平方公里。古城居北,新城在南——它在20世纪20~50年代建成,是拥有摩天大楼的现代花雷锋城市。罗马教廷所在地——梵蒂冈位于古城区西北角。罗马虽然没能进入世界十大城市之列,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罗马倍感熟悉和亲切,不少人总是对它怀有神秘之感和景仰之情——因为它曾是“世界帝国首都”,是一座创造过辉煌文明的古城。

罗马具有无与伦比的理由被称为世界名城。它出现于公元前700多年,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一样,已有2500余年历史。如此古老而又繁荣至今的都邑,在世界上屈指可数。在古代,它先是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历时近500年,接着又戴上了罗马帝国的首都荣冠达503年;在中世纪,它作为教皇国首都长达11个世纪(公元756年~1870年);紧接着它又成为意大利王国统一后的王国首都。它更是古代最大的教会,谁能想到,早在1900多年前的帝国时代,罗马城就住有100多万人!这里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文化昌盛,人们生活相当富足,在世界上绝无仅有。

罗马还是一座艺术宝库、文化名城,“古城酷似一座巨型的露天历史博物馆”。在罗马古都遗址上,矗立着帝国元老院、凯旋门、纪功柱、万神殿和大竞技场等世界闻名的古迹;这里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精美建筑和艺术精品。此外,市政厅前台阶旁自古以来就安放在那里的兽笼,罗马城徽上的母狼形象,以及这座城市名称的由来等,都是一些神奇的谜。

大体来说,罗马可看之处可分为八大区域:得米尼车站(Stazion di Termini)、波各塞公园(Villa Borghese)、人民广场(Piazza del Popolo)到西班牙广场(Piazza del Spagna)、中央观光区、古罗马市场(Forum Ronamum)、圆形竞技场(Colosseo)、台伯河西侧商业区(Trastrvere大街)、罗马新市街万国博览会(E.U.R)。 另外,位于台伯河右岸的梵帝冈更是美与艺术的宝库,这里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圣彼得广场(Piazza San Pietro)及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都可说是创世纪的艺术精品。

二千五百年来,从受希腊文明影响的Etruria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基督教兴盛时代、动荡不安的中世纪、罗马教宗领导基督教的黄金时代到梵帝冈成立,罗马经过岁月的洗礼及特殊历史背景的熏陶,整个城市仿佛就像一座美术馆,一个阶梯、一个石柱,可能都有其不凡的身世。转个弯或穿过一处街角,四周的景物很可能就由古代换为中世纪,喷水池、广场、神殿林立,散发着典雅高贵的文化气息。 罗马市区面积约有1070平方公里。台伯河(Tevere)自西穿流而过,成为罗马与梵帝冈间的区隔。

适合全家暑出游的旅行地

罗马城七大区域全面介绍

罗马城留给世人太多的光荣与梦想,罗马古迹宛如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辉煌而瑰丽。罗马文明更是经历了2500年的荣辱交替,繁荣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意大利人民。罗马建筑即使颓败却依然无比华丽,许愿泉、万神殿、斗兽场、特雷维喷泉……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无数荣辱沉浮,如今依然安详宁静地守护着曾经的辉煌,守望着慕名的来访者。如果说罗马城只是一堆石头,那也是一堆光荣、伟大和与众不同的石头。本书根据罗马城内景点的密集程度把城市分成了七个大的区域,以方便读者来到这座永恒之城不会遗漏下有价值的景观。

一、从广场(Piazza Venezia)到西班牙广场(Piazza di Spagna)

这个区域中拥有罗马城众多广场中最漂亮,也是最热闹地带起点的广场;能够将你带到罗马神奇的许愿池(Fontana di Trevi);还可以看到纪念图拉真大帝(Trajan Emperor)征服达奇亚人的图拉真废墟和古罗马的“购物中心”;以及具有当地市井风情的西班牙广场等著名景点。漫步广场,才能充分感受到罗马的繁华与热闹。

二、博尔盖塞公园 (Villa Borghese) 周围

坐落于昔日罗马城墙北段外侧的博尔盖塞公园是罗马市中心最广阔的绿地,园内不仅花木扶疏,还设有各种不同功能的场地,包括植物园、动物园和几座相当值得一看的艺术品陈列馆,是罗马人休闲生活的核心区域。而位于公园西侧的是旧城墙内至台伯河畔的一片狭窄而古老的城区,其间也散布着许多重要观光点。

三、五百人广场(Piazza dei Cinqucento)及中央车站附近

以中央车站为中心,正面是五百人广场,这里原本是为纪念在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死去的士兵而建立的,现在已成为罗马人集会的场所。车站右边大约1公里的地方是墨索里尼修建的大学,每当早晨都能看到匆匆而过的学生。车站左边500米处则是历史上第一个献给圣母玛丽娅的大圣母堂(Santa Maria Maggiore),观赏古罗马遗址的旅程通常也是由此开始的。

共和国广场(Piazza della Republica)中央有4个女神像喷泉,周边被有回廊的建筑物包围,《罗马日》中的安妮公主夜晚自皇宫里偷偷溜出来,然后在这里下车遇见了故事里的男主角记者乔。夏天的时候喷泉周围会坐满享受日光浴的人们,充满了意大利风情。在共和国广场的正面,外观看起来有些象废墟的安杰利圣母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li),保持了米开朗基罗最完好的风格,共和广场教堂后面就是著名的戴克里先浴场(Terme di Diocleziano)遗址。

四、纳沃纳广场(Piazza Nona)周围

纳沃纳广场可以说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可以在这里把自己置身于咖啡馆之中看看过往人群,体会喧哗热闹和残留的古代气息。位于广场南端的莫罗喷泉(Fontana del Moro)和位于广场中心的四河喷泉(Fonntana dei Quattro Fiumi)最引人注目。四河喷泉中的雕塑分别象征着四条天堂河流(多瑙河、尼罗河、普拉特河与恒河)以及当时已知世界的四个角落(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

万神殿(Pantheon)是战场地区最重要的古迹,它是唯一保存完整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建筑物,经历了十八个世纪的沧桑后,铜门和拱门屋顶完整如初。目前的神殿是阿德里亚诺皇帝在公元120年至125年重建的。这一区里还分布着罗马惟一的哥特式教堂圣玛利亚密涅瓦教堂(Santa MariaSopra Minerva)和法国式教堂弗朗西斯的圣路易教堂(Chiesa di San Louis della Francia)。

五、台伯河(Tevere)岸区到贾尼科罗山

台伯河岸区被罗马人称为Populare,是有真正罗马人聚居的少数地区之一,也是埃特鲁里亚人(Etruria)的发源地。至今这里仍是工人阶层的住地,典型的台伯河岸区居民收入较低,性格外向,还可能有点自大,因为他们自认为是古罗马人的真正后裔。这里有地道的意大利餐馆、馅饼店、爵士乐咖啡馆,白天营业的较少,晚上却很热闹,人行道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意大利小吃,卖艺的艺术者和卖花姑娘走来走去。

台伯河岸区一分为二,一部分延同名大道北上,延伸到梵蒂冈,这一部分位于贾尼科罗山较低斜坡上;另一部分穿过大道,沿着台伯岛伸展。本区的中心是圣马里亚广场,这个广场正对着雄伟高大的同名教堂,广场上有咖啡馆、饭店、报摊、以及药店。对于当地居民来说,这个广场就是社区公共场所。

贾尼科罗山与19世纪意大利的民族复兴运动紧密相连,在这一地区代表教皇的法国军队与加里波第领导下的罗马与意大利的自由战士进行了多次重大战役。 19世纪90年代,整个地区变成公园。山上的加里波第广场可以俯瞰台伯河地区景色。率军解放罗马的意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的纪念碑也耸立在广场上。

六、古罗马市场(Foro Romano)周围

古罗马市场又称“古罗马废墟”,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商业、司法和信仰中心。古罗马市场从公元前六世纪开始陆续修建,一直到公元608年,拜占庭皇帝福卡纪念圆柱(Columna Phocae)的建成,这个古罗马市场才基本构成。当年该广场矗立着许多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如协和神庙、恺撒大帝神庙、元老院、奥古斯都凯旋门、古罗马档案馆等。今天这里形成了古罗马遗迹的汇集处,可谓世间稀有的露天博物馆。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古罗马。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西方古老文化、计数、度量、货币以及古代西方最完善的国家形式和法律制度都诞生在此。罗马帝国灭亡后,该广场遭到长期的破坏并被遗忘了几个世纪。至1700年才开始发掘和保护,现为世界最著名的古迹之一。

七、卡拉卡拉浴场(Terme di Caracalla)、古阿匹亚路(Via Appia Antica)及阿文拉诺山(Aventino)区域

卡拉卡拉浴场用大理石砌成,用石铺地;有壁画和雕像。洗浴分冷热水蒸气三种,各占一所屋子。古罗马人到浴场来,不只为洗澡,他们可以在这儿商量买卖,和解讼事等等,是罗马人社交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乞丐还是皇帝,都会频频光顾,正和我们上茶店上饭店一般作用。

古阿匹亚路将罗马与南意大利连接起来,是通往希腊和东方的主干道。全长350英里的古阿匹亚路,仍有部分保存至今,并维持原样。

阿文拉诺山是一片宁静与安谧的绿洲,是罗马最可爱的地点之一,从这里可以欣赏到罗马全城的美景。圣萨比那大教堂(Santa Sabina)就坐落在这绿树掩映的安静之地,与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和圣彼得大教堂(Piazza San Pietro)隔河相望,在南面则坐落着生机勃勃的商务区特斯塔乔(Testaccio)。山上著名的景点是马耳他骑士广场(Piazza dei Ca lieridi Malta),广场上建有十字军骑士团团长的别墅(Villa dei Priorato di Malta)。

求达芬奇知名作品名称的中英文对照

 导语:孩子的学习生涯内只有18个暑,因此对于许多家长而言,选择一个对孩子好的家庭度地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在海边或家附近的游乐园度或许很轻松,但选择出远门度对孩子而言可能更有意义,尤其是那些趁还年轻值得一去的地方。据美国《赫芬顿邮报》强烈推荐十大适合全家出游的旅行地,在你家孩子长大成人之前赶紧带着他去看看吧。

适合全家暑出游的旅行地

 1.夏威夷群岛

 相信所有人都梦想着去夏威夷度。的确,夏威夷群岛适合所有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游玩?美丽的海滩伴随着完美的天气,迎面吹来微微的海风,在海岸边你可以尽情的潜水冲浪,观赏着壮美的落日景致,你还可以登山、骑马和野餐。同时,当地的民俗文化也十分具有吸引力,非常适合全家旅行。

 家庭旅行的游览点包括自然和历史两个方面,例如珍珠港(PearlHarbor)、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HawaiiVolcanoesNationalPark)、环礁湖和毛伊岛(Maui)的?天堂之路?(RoadtoHana)都是很不错的家庭旅行景点。无论你选择去欧胡岛(Oahu)、毛伊岛、考艾岛(Kauai)亦或是大岛(BigIsland),这都会是一趟永生难忘的旅程。

 2.加拉帕戈斯群岛(GalapagosIslands)

 距离厄瓜多尔海岸600英里(合计约966千米)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家里有孩子热爱野生动植物的家庭千万不要错过了。活火山的存在保证了当地野生物种的多样性,从海狮到海鬣蜥再到企鹅,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达尔文正是受到这里的启发提出了自然选择理论学说,而这也给予了这座岛在生物学上神话般的地位。孩子们在这儿可以跟海狮一起游泳,同海龟一道潜水,还可以与海鬣蜥做朋友,刻下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美好回忆。

 3.罗马

 罗马包括整个意大利,都是非常适合带着孩子一起来游玩的。意大利人都特别喜欢小孩,在意大利的街头,你常常能看到有意大利人驻足逗别人家的小宝宝或小孩子。如果你游览整个意大利,那么罗马非常适合成为你的始发站。

 如果你打算去附近的梵蒂冈旅游,建议你提前做好预约或雇一个徒步旅行的向导,旅游时间尽量定在淡季,因为旺季的游客会非常多,甚至有可能把你挤到圆顶(Cupola)上。

 当你做好一切准备之后,你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你的意大利之旅了?罗马斗兽场(Colosseum)、古罗马广场(Forum)、万神殿(thePantheon)、人民圣母教堂(SantaMariadelPopolo)、花市广场(CampodiFiori)及纳沃纳广场(PiazzaNona)等等,你还可以带着你的孩子去圣彼得广场(St.Peter)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雕像(Michelangelo'sPiet?)以及许愿喷泉(theTreviFountain)。

 让孩子在罗马的广场上或波各赛花园(VillaBorghese)里奔跑玩耍吧,记得千万不要错过意大利冰淇淋(gelato),你一定会沉醉其中的。

 4.迪士尼乐园(WaltDisneyWorld)

 所有类似的亲子游览地推荐榜单上一定少不了迪士尼乐园。一想到乐园里的游览设施、动画角色、美丽烟火以及迷人魔法就不禁令人兴奋不已,不会有比奥兰多的迪士尼乐园(Orlando'sDisneyparks)更能吸引孩子们的地方了。

 去那里游玩并不便宜,但每年总会有淡季的,比如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的那几天,不仅人会少,价格也会变得更实惠。在期你可以分散所有的游览景点,魔法王国(MagicKingdom)、动物王国(AnimalKingdom)、未来世界(Epcot)、好莱坞影城(Disney'sHollywoodStudios)以及水上乐园(waterparks)和与著名迪士尼动画角色合影留念都是值得你留出时间带着孩子去游玩的好去处。

 当你的孩子亲眼见到《冰雪奇缘》(Frozen)中的?艾尔莎?(Elsa)并露出惊喜的表情时,你一定会爱上的这一刻的。

 5.圣地亚哥

 圣地亚哥有一条郁郁葱葱、风景优美的海岸线,当地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全家旅游。在海岸线上有着砂岩悬崖、古老海滩、海洋洞穴以及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美丽景点。

 别的不说,只是圣地亚哥动物园(SanDiegoZoo)就足以让全家游玩一整天,它是全世界最大最好的动物园之一,里面豢养着熊猫、北极熊、大象及其他许多可爱有趣的动物。乐高迷们就更是有福了,圣地亚哥有着加利福尼亚州最出名的乐高乐园(LEGOLAND),相信一定会让你流连其中,不能自拔。

 圣地亚哥海洋世界(SeaWorldSanDiego)也是圣地亚哥最吸引游客的景点之一,它也是虎鲸(Shamu)的故乡,并因此享誉全球。在鲸野生动物园(SanDiegoZooSafariPark),野生动物们安然地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模拟栖息地中,孩子们可以近距离的接触这些从亚洲到非洲不同种类的野生动物们。

 如果你还有空余时间,阿纳海姆(Anaheim)的迪士尼乐园度区(DisneylandResort)就在开车不远的地方。

 6.纽约

 纽约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尤其是当你从帝国大厦(EmpireStateBuilding)顶端往下看的时候,你会更加坚信这一说法,不过102层楼的高度可能会让孩子在印象深刻的同时感到有些畏惧。

 看过帝国大厦之后你可以向西边走去折扣票亭(TKTS)买几张半价票,带着孩子好好看一场百老汇(Broadway)演出。这种反差强烈的游览组合绝对会让你的孩子终身难忘。第二天,你可以带着孩子去纽约市区的天然瑰宝?中央公园(CentralPark)游览散步。

 另外,还可以去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HistoryMuseum),它是全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馆内拥有超过3000万件史前藏品,包括恐龙骨架及罗斯地球和太空研究中心(RoseCenterforEarth&Space)。或者你还可以选择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MuseumofArt)欣赏令人叹为观止的埃及古文物收藏。经历了一整天有关历史文化的观光,给自己来一份经典的纽约美食吧,美味的披萨,你值得拥有。

 7.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NationalPark)

 黄石国家公园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也是许多家庭心仪的旅游点。个中缘由不难看出,毕竟它地方广达220万英亩(合计约89公顷),内有无数野生动植物,其中哺乳动物种类繁多,有野牛、野狼和野熊等等。

 其他还有著名的老忠实间歇泉(OldFaithful),以及许多温泉、峡谷和瀑布。不论你是在野外露营亦或是选择住在林间小屋,和全家一起感受这份大自然的伟大奇迹绝对会成为最难忘的回忆。

 8.巴黎

 在巴黎为全家创造难忘旅行回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行程会被塞得满满当当。在埃菲尔铁塔,孩子们不仅会爱上俯瞰这座?光之城?(CityofLights)的景象,更会爱上在塔顶的旅程。

 孩子们会学会欣赏巴黎的艺术,尤其是在卢浮宫和奥赛美术馆(D'Orsay)。其他必去的景点还有巴黎圣母院(Notre-DameCathedral)、香榭丽舍大街(Champs-Elysees)、马蒙特高地(Montmartre)以及塞纳河(Seine),还有一些庄严的公园如战神广场(ChampdeMars)和卢森堡公园(JardindeLuxembourg)。

 最能体现巴黎魅力的莫过于漫步在巴黎街头,吃着可丽饼和巧克力牛角面包,在跳蚤市场淘宝(fleamarkets),或者坐在咖啡厅,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无比惬意。

 9.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D.C.)

 美国的华盛顿特区是家长们必须要带孩子去的一个地方,它有很多历史方面的景点,而且其中大多数都是免费的。

 史密森尼博物馆体系(SmithsonianMuseums)就是这样一群免费的景点,而且充满教育意义,它旗下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NaturalHistory)到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tionalAir&SpaceMuseum),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如果想激发你孩子在新闻方面的兴趣,可以带他去新闻博物馆(Newseum);如果孩子热爱动物,可以带他去国家动物园(NationalZoo)看大熊猫。

 其他从林肯纪念堂(LincolnMemorial)到华盛顿纪念碑(WashingtonMonument)再到国家广场(NationalMall)上的杰斐逊纪念堂(ThomasJeffersonMemorial),父母和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分享过去和历史方面的知识。

 10.希腊

 希腊简直再适合家庭出行不过了。它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大量的宗教遗址。希腊神话会激发孩子,尤其是大孩子学习历史的兴趣。想让孩子将学习融入生活?希腊正是你的理想之所。

 位于地中海沿岸,希腊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景色。无论你选择多住几个岛屿还是只待在一个地方,都少不了美丽的沙滩,清澈如水晶般透亮的海水十分适合潜水,其他还有岩湾、遗迹、橄榄园、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园、海滩和泳池、除此之外,当然还少不了美食。希腊的首都雅典有很多值得孩子去探索的地方,以雅典卫城为中心四散开来,有许许多多历史遗迹等待孩子们到访参观。还在等什么?赶快行动吧!

红葡萄酒的历史

说我呢?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2–1475) – 意大利,佛罗伦斯,乌菲兹美术馆 (Uffizi;此画来自维罗吉欧工作室(Verrocchio),画作的左侧天使是达芬奇最早的遗世画作)

《受胎告知》,作于1475年—1480年,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斯乌菲齐美术馆

《吉内薇拉·班琪》(Ginevra de' Benci;c. 1475) – 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National Gallery of Art)

《柏诺瓦的圣母》(The Benois Madonna;1478–1480) –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Hermitage Museum)

《持康乃馨的圣母》(The Virgin with Flowers;1478–1481) – 德国,慕尼黑,古代美术馆(Alte Pinakothek)

《三博士来朝》(Adoration of the Magi;1481) – 意大利,佛罗伦斯,乌菲齐美术馆

《岩间圣母》,作于1483年—1486年,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抱银貂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1488–90) – 波兰,克拉格(Kraków),札托里斯基博物馆(Czartoryski Museum)

《音乐家肖像》(Portrait of a Musician;c. 1490) – 意大利,米兰,安波罗修美术馆(Pinacoteca Ambrosiana)

《哺乳圣母》(Madonna Litta;1490–91) –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拉·蓓儿·菲罗奈瑞》(La belle Ferronière;1495–1498) – 法国,巴黎,卢浮宫 — 是否由达芬奇所绘仍存有争议

《最后的晚餐》,作于1498年,现藏于意大利米兰葛拉吉埃修道院(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c. 1499–1500) – 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纺车边的圣母》(Madonna of the Yarnwinder;1501) 原作已佚失

《蒙娜丽莎》,作于1503年—1505年/1507年,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岩间圣母》,作于1508年,现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莉妲和天鹅》(Leda and the Swan;1508) - (仅复制画留存 — 最好的临摹画在意大利,罗马,波基西艺廊(Galleria Borghese)

《圣母子与圣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c. 1510) – 法国,巴黎,卢浮宫

《施洗者圣约翰 (达芬奇)》,作于约1514年,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巴卡斯》(Bacchus或St. John in the Wilderness;1515) – 法国,巴黎,卢浮宫

红酒的历史?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历史的考究要加上葡萄酒交易的活动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和广州福亚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3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 ”,简称WINEXPO 2013,于2013年5月10-12日在广州.琶洲.保利世贸博览馆隆重续办。中国(广州)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览会China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Wine & Spirits Exhibition (简称“WINEXPO”),

圣经中创世纪第八、九章说道诺亚醉酒的故事:诺亚是亚当与夏娃无数子孙中的一个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后来人的始祖。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在地球上发一场大洪水,来清除所有罪恶的生灵。诺亚遵循主的旨意,挑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选的植物就是葡萄)、动物种各一对雌雄,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费特Japhet),登上了自制的木船,即著名的诺亚方舟。经过150天的洪水淹没后,在第七个月零17天,方舟被搁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后来又着手酿酒。一天,他一人在帐篷里独自开怀豪饮,烂醉如泥。他的儿子可汗发现诺亚赤身的醉躺在地上后,叫来了西姆和迦费特,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迦费特家族的奴隶。自己酒后失礼,却迁怒于儿子,更有甚者,还要罚自己的孙子为奴。“酒后无德”,看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虽然圣经上并没有提到诺亚是否有带葡萄酒上船,但从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酿造葡萄酒看来,似乎可以推断他心目中除了感谢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种葡萄酿酒。当然,诺亚酿酒是希伯莱人的神话故事,而绝非事实。

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安纳托利亚(Aratolia)(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说明当时葡萄不仅仅用于吃,更主要的是用来榨汁酿酒。多数史学家认为,葡萄酒的酿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对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约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苏联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后来随着古代战争、移民传到其它地区。初至埃及,后到希腊。但是,有真正可寻的资料中还是从埃及古墓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图1)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

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别是浮雕中(图2),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收葡萄、酿制步骤和饮用葡萄酒的情景,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埃及古王国时代所出品的酒壶上,也刻有伊尔普(埃及语,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词。西方学者认为,这才是人类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开始。以葡萄酒为主题的著名作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曾描写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专家,他们就像二十世纪的雪利酒(Sherry)产销商或波尔多酒经纪的酒样,可以自信并专业地鉴定酒的品质。”

对于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与酿制葡萄酒的国家,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和酿酒的技术。葡萄酒不仅是他们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时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腊荷马的史诗(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他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

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酿制的葡萄酒被装在一种特殊形状的陶罐里(图3),用于储存和贸易运输,这些地中海沿岸发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说明当时的葡萄酒贸易规模和路线,显示出葡萄酒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货品之一。在美锡人(Mycenaen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不仅是贸易的货物,也是希腊宗教仪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腊人就会举行葡萄酒庆典以表现对神话中酒神的崇拜。对葡萄酒和醉酒有关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礼仪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个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腊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腊最重要、最复杂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随他的疯狂女人(由画家Amasis创作)他是宙斯神(Zeus)与西姆莱女神(Semele)在离奇的情况下所生的儿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腊意味着快乐的生活、游戏与盛大的节日,因为他喜欢端着酒置身于女祭司们的喧闹之中。希腊人认为他是出自于某种盛典节日之时的保护神。一个出自于公元一世纪的新雅典风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场面:由一个森林之神撒提亚斯(Satyrs)搀扶着烂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则是罗马的葡萄酒神,他是罗马象征葡萄与葡萄酒、荒*与放荡之神。他就好似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罗马的教义中作用不大,荒*、放荡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由Cornelis De Vos创作)而是特别受到少数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满神秘气氛的酒神节中,教徒们跳起狂欢的酒神之节舞,以至于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乱。有关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冈(Vatican)博物馆的一块古代浅浮雕上记录了这一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Jupiter)将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个月。小巴克斯足月后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其后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Parques)女神为这位新生神婴祷告。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Canaggio,1573-1610)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把葡萄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但在当时,高卢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并不重要。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葡萄酒,很快就传到了罗马,并经由罗马人之手传遍了全欧洲。在公元一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罗纳河谷(Rhne Valley);二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勃艮第(Burgundy)和波尔多(Bordeaux);三世纪时已括抵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最后在四世纪时出现在香槟区(Champagne)和摩泽尔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爱大麦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卢人很快地爱上葡萄酒并且成为杰出的葡萄果农。由于他们所产生的葡萄酒在罗马大受欢迎,使得罗马皇帝杜密逊(Domitian)下令拔除高卢一半的葡萄树以保证罗马本地的葡萄果农。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慢慢扩张,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传遍法国东部、西班牙、英国南部、德国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东边等地区。在这段期间,有些国家曾实施禁止种植葡萄的禁令,不过,葡萄酒还是在欧陆上大大风行。其后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当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勃艮第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可以说是法国传统葡萄酒的典范。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头竟然是教会——西多会(Cistercians)。

西多会的修道士们可以说是中世纪的葡萄酒酿制专家,这故事源于1112年。当时,一个名叫伯纳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欲主义的修道士带领304个信徒从克吕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产区的科尔多省,位于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内一个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会。西多会的戒律十分残酷,平均每个修道士的寿命为28岁,其戒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修道士们在废弃的葡萄园里砸石头,用舌头尝土壤的滋味。在伯纳德死后,西多会的势力扩大到科尔多省的公区酿制葡萄酒,进而遍布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

西多会的修士,沉迷于对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二十世纪杰出的勃艮第生产商拉鲁列洛华(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会修士会用尝土壤的方法来辨别土质,事实上正是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质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样的葡萄。也就是他们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西多会的修士正是欧洲传统酿酒灵性的源泉。大约十三世纪,随着西多会的兴旺,遍及欧洲各地的西多会修道院的葡萄酒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十四世纪阿维翁(Avignon)的主教们就特别偏爱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关:1360年在布鲁日(Bruges)的天主教会议上,与会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当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仅仅能够提供他们尝一点的量了。

“饮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谚语。不过从那时起至今,上等的红勃艮第的确从来没有大规模发展过;它的历史不如说是科尔多省地优良土壤长出的黑品诺得以尽善尽美地表现出其品质。用小桶小批量地生产,是他们的游戏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国革命后,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旧制度的贵族庄园被清算,勃艮第地区的葡萄园也化整为零。

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认为就出产在这些修道院中,16世纪挂毯描绘了葡萄酒酿制的过程而勃艮第地区出产的红酒,则被认为是最上等的佳酿。此期间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传教士在十六世纪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带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和亚利山那等地栽种。后来,英国人试图将葡萄栽培技术传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可惜的是,美洲东岸的气候不适合栽种葡萄,尽管作了多次努力,但由于根瘤蚜、霜霉病和病的侵袭以及这一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使这里的葡萄载培失败了。到十九世纪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术将欧洲葡萄品种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来抵抗根瘤蚜的病虫害。至此美洲和美国的葡萄酒业才又逐渐发展起来,南北美洲都有葡萄酒生产,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有阿根廷、加利福尼亚与墨西哥等地。

在中古世纪后,葡萄酒被视为快乐的泉源,幸福的象征。并在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许多名作。

十七、十八世纪前后,法国便开始雄霸了整个葡萄酒王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的葡萄酒始终是两大梁柱,代表了两个主要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并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然而这两大产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世界所需。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找寻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及改进酿造技术,使整个世界葡萄酒事业兴旺起来。尤以美国、澳洲用现代科技、市场开发技巧,开创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以全球划分而言,基本上分为新世界及旧世界两种。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欧洲向外开发后的酒,如:美国、澳洲、纽西兰、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兴国家。而旧世界代表则是有百年以上酿酒历史的欧洲国家为主,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种植葡萄的传统更加悠久,绝大多数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都诞生在欧洲。除此之外,新、旧世界的根本差别在于:“新世界”的葡萄酒倾向于工业化生产,而“旧世界的葡萄酒更倾向于手工酿制。手工酿出来的酒,是一个手工艺人劳动的结晶,而工业产品是工艺流程的产物,是一个被大量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目前为止,葡萄酒产量仍由欧洲最多,其中又以意大利为世界第一。每年都有大量葡萄酒出口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最早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圣经中创世纪第八、九章说道诺亚醉酒的故事:诺亚是亚当与夏娃无数子孙中的一个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后来人的始祖。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在地球上发一场大洪水,来清除所有罪恶的生灵。诺亚遵循主的旨意,挑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选的植物就是葡萄)、动物种各一对雌雄,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西姆Sem、可汗 Coham和迦费特Japhet),登上了自制的木船,即著名的诺亚方舟。经过150天的洪水淹没后,在第七个月零17天,方舟被搁在了阿拉拉特山上(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共和国与伊朗交界的边境地区)。此后,诺亚开始耕作土地,并种下了第一株葡萄植株,后来又着手酿酒。一天,他一人在帐篷里独自开怀豪饮,烂醉如泥。他的儿子可汗发现诺亚赤身的醉躺在地上后,叫来了西姆和迦费特,后两人拿着长袍,倒退着进帐篷背着面给父亲盖上,没有看父亲裸露的身体。诺亚酒醒后,就诅咒可汗,要神让可汗的儿子迦南一族做迦费特家族的奴隶。自己酒后失礼,却迁怒于儿子,更有甚者,还要罚自己的孙子为奴。“酒后无德”,看来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虽然圣经上并没有提到诺亚是否有带葡萄酒上船,但从他一下船就先栽培葡萄以便酿造葡萄酒看来,似乎可以推断他心目中除了感谢上帝以外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种葡萄酿酒。当然,诺亚酿酒是希伯莱人的神话故事,而绝非事实。

据史料记载,在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濒临黑海的外高加索地区,即现在的安纳托利亚(Aratolia)(古称小亚细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都发现了积存的大量的葡萄,说明当时葡萄不仅仅用于吃,更主要的是用来榨汁酿酒。多数史学家认为,葡萄酒的酿造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古代的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对于葡萄的最早栽培,大约是在7000年前始于前苏联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后来随着古代战争、移民传到其它地区。初至埃及,后到希腊。但是,有真正可寻的资料中还是从埃及古墓中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在尼罗河河谷地带,从发掘的墓葬群中,考古学家发现一种底部小圆,肚粗圆,上部颈口大的盛液体的土罐(图1)陪葬物品,经考证,这是古埃及人用来

装葡萄酒或油的土陶罐;特别是浮雕中(图2),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收葡萄、酿制步骤和饮用葡萄酒的情景,这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此外,埃及古王国时代所出品的酒壶上,也刻有伊尔普(埃及语,即葡萄酒的意思)一词。西方学者认为,这才是人类葡萄与葡萄酒业的开始。以葡萄酒为主题的著名作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曾描写到:“古埃及有十分出色的品酒专家,他们就像二十世纪的雪利酒(Sherry)产销商或波尔多酒经纪的酒样,可以自信并专业地鉴定酒的品质。”

对于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与酿制葡萄酒的国家,一些航海家从尼罗河三角洲带回葡萄和酿酒的技术。葡萄酒不仅是他们璀璨文化的基石,同时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希腊荷马的史诗(Iliad和Odyssey)中就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伊利亚特》中葡萄酒常被描绘成为黑色。而他对人生实质的理解也表现为一个布满黑葡萄的田园风情的葡萄园。据考证,古希腊爱琴海盆地有十分发达的农业,

人们以种植小麦、大麦、油橄榄和葡萄为主。大部分葡萄果实用于做酒,剩余的制干。几乎每个希腊人都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酿制的葡萄酒被装在一种特殊形状的陶罐里(图3),用于储存和贸易运输,这些地中海沿岸发掘的大量容器足以说明当时的葡萄酒贸易规模和路线,显示出葡萄酒是当时重要的贸易货品之一。在美锡人(Mycenaens)时期(公元前1600-1100年),希腊的葡萄种植已经很兴盛,葡萄酒的贸易范围到达埃及、叙利亚、黑海地区、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地区。

葡萄酒不仅是贸易的货物,也是希腊宗教仪式的一部份,公元700年前,希腊人就会举行葡萄酒庆典以表现对神话中酒神的崇拜。对葡萄酒和醉酒有关的狄俄尼索斯(Dionysos)神的崇拜礼仪以及葡萄栽培,盛行整个希腊。狄俄尼索斯神是希腊的葡萄酒神,也是希腊最重要、最复杂的神之一。花瓶上的狄俄尼索斯和跟随他的疯狂女人(由画家Amasis创作)他是宙斯神(Zeus)与西姆莱女神(Semele)在离奇的情况下所生的儿子。狄俄尼索斯神在希腊意味着快乐的生活、游戏与盛大的节日,因为他喜欢端着酒置身于女祭司们的喧闹之中。希腊人认为他是出自于某种盛典节日之时的保护神。一个出自于公元一世纪的新雅典风格的波黑斯(Borghese)陶瓶上,雕刻有狄俄尼索斯神醉酒的场面:由一个

森林之神撒提亚斯(Satyrs)搀扶着烂醉如泥的酒神,酒神手中的杯子掉在地上。而巴克斯(Bacchus)则是罗马的葡萄酒神,他是罗马象征葡萄与葡萄酒、荒*与放荡之神。他就好似希腊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但在罗马的教义中作用不大,荒*、放荡的巴克斯和他的追随者(由Cornelis De Vos创作)而是特别受到少数入教的信徒的崇拜。在充满神秘气氛的酒神节中,教徒们跳起狂欢的酒神之节舞,以至于罗马元老院不得不出面干涉,以平息混乱。有关巴克斯神的出生,在梵蒂冈(Vatican)博物馆的一块古代浅浮雕上记录了这一场景:从西姆莱女神腹中取出巴克斯后,朱庇特主神(Jupiter)将小巴克斯置于大腿中3个月。小巴克斯足月后从父神的腿中降临出来。此时,站在一旁的畜牧神海尔梅斯(Hermes)手捧衣衫,准备为幼神接生。其后掌握生、死、命运的三位帕尔卡(Parques)女神为这位新生神婴祷告。十七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卡拉瓦乔(Canaggio,1573-1610)以他“无情的真实”表现手法,创作了多副巴克斯形象。

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把葡萄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但在当时,高卢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并不重要。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葡萄酒,很快就传到了罗马,并经由罗马人之手传遍了全欧洲。在公元一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罗纳河谷(Rhne Valley);二世纪时葡萄树遍布整个勃艮第(Burgundy)和波尔多(Bordeaux);三世纪时已括抵卢瓦尔河谷(Loire Valley);最后在四世纪时出现在香槟区(Champagne)和摩泽尔河谷(Moselle Valley),原本非常喜爱大麦啤酒(cervoise)和蜂蜜酒(hydromel)的高卢人很快地爱上葡萄酒并且成为杰出的葡萄果农。由于他们所产生的葡萄酒在罗马大受欢迎,使得罗马皇帝杜密逊(Domitian)下令拔除高卢一半的葡萄树以保证罗马本地的葡萄果农。

葡萄酒是罗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为罗马帝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罗马帝国势力的慢慢扩张,葡萄和葡萄酒又迅速传遍法国东部、西班牙、英国南部、德国莱茵河流域和多瑙河东边等地区。在这段期间,有些国家曾实施禁止种植葡萄的禁令,不过,葡萄酒还是在欧陆上大大风行。其后罗马帝国的农业逐渐没落,葡萄园也跟着衰落。古罗马人喜欢葡萄酒,有历史学家将古罗马帝国的衰亡归咎于古罗马人饮酒过度而人种退化。

四世纪初罗马皇帝君士坦丁(Constantine)正式公开承认基督教,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助长了葡萄树的栽种。当罗马帝国于公元五世纪灭亡以后,分裂出的西罗马帝国(法国、意大利北部和部分德国地区)里的基督教修道院详细记载了关于葡萄的收成和酿酒的过程。这些巨细靡遗的记录有助于培植出在特定农作区最适合栽种的葡萄品种。葡萄酒在中世纪的发展得益于基督教会。圣经中521次提及葡萄酒。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 “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基督教把葡萄酒视为圣血,教会人员把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作为工作。葡萄酒随传教士的足迹传遍世界。

公元768年至814年统治西罗马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曼(Charlemagne),其权势也影响了此后的葡萄酒发展。这位伟大的皇帝预见了法国南部到德国北边葡萄园遍布的远景,著名勃艮第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Grandcru Corton-Charlemagne)也曾经一度是他的产业。法国勃艮第地区的葡萄酒,可以说是法国传统葡萄酒的典范。但很少人知道,它的源头竟然是教会——西多会(Cistercians)。

西多会的修道士们可以说是中世纪的葡萄酒酿制专家,这故事源于1112年。当时,一个名叫伯纳?杜方丹(Bernard de Fontaine)的信奉禁欲主义的修道士带领304个信徒从克吕尼(Cluny)修道院叛逃到勃艮第的葡萄产区的科尔多省,位于博恩(Beaune)北部,西托(Citeaux)境内一个新建的小寺院,建立起西多会。西多会的戒律十分残酷,平均每个修道士的寿命为28岁,其戒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修道士们在废弃的葡萄园里砸石头,用舌头尝土壤的滋味。在伯纳德死后,西多会的势力扩大到科尔多省的公区酿制葡萄酒,进而遍布欧洲各地的400多个修道院。

西多会的修士,沉迷于对葡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二十世纪杰出的勃艮第生产商拉鲁列洛华(Lalou Bize-Leroy)相信西多会修士会用尝土壤的方法来辨别土质,事实上正是这些修道士先提出“土生”(cru)的概念,即相同的土质可以培育出味道和款式一样的葡萄。也就是他们培育了欧洲最好的葡萄品种。在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上,西多会的修士正是欧洲传统酿酒灵性的源泉。大约十三世纪,随着西多会的兴旺,遍及欧洲各地的西多会修道院的葡萄酒赢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十四世纪阿维翁(Avignon)的主教们就特别偏爱勃艮第酒,豪爽的勃艮第菲利普公爵就是他的葡萄酒的名公关:1360年在布鲁日(Bruges)的天主教会议上,与会者能喝多少酒,他就提供多少,当然博恩的稀有的葡萄酒,就仅仅能够提供他们尝一点的量了。

“饮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letter)是葡萄酒的一句不朽的谚语。不过从那时起至今,上等的红勃艮第的确从来没有大规模发展过;它的历史不如说是科尔多省地优良土壤长出的黑品诺得以尽善尽美地表现出其品质。用小桶小批量地生产,是他们的游戏特色。尤其是1789年法国革命后,由于修道院的解散和旧制度的贵族庄园被清算,勃艮第地区的葡萄园也化整为零。

到十五、十六世纪,欧洲最好的葡萄酒被认为就出产在这些修道院中,16世纪挂毯描绘了葡萄酒酿制的过程而勃艮第地区出产的红酒,则被认为是最上等的佳酿。此期间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等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传教士在十六世纪将欧洲的葡萄品种带到南美洲,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半岛和亚利山那等地栽种。后来,英国人试图将葡萄栽培技术传入美洲大西洋沿岸,可惜的是,美洲东岸的气候不适合栽种葡萄,尽管作了多次努力,但由于根瘤蚜、霜霉病和病的侵袭以及这一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使这里的葡萄载培失败了。到十九世纪中期,有人利用嫁接的技术将欧洲葡萄品种植在美洲葡萄植株上,利用美洲葡萄的免疫力来抵抗根瘤蚜的病虫害。至此美洲和美国的葡萄酒业才又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南北美洲都有葡萄酒生产,著名的葡萄酒产区有阿根廷、加利福尼亚与墨西哥等地。

在中古世纪后,葡萄酒被视为快乐的泉源,幸福的象征。并在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许多名作。

十七、十八世纪前后,法国便开始雄霸了整个葡萄酒王国,波尔多和勃艮第两大产区的葡萄酒始终是两大梁柱,代表了两个主要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并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然而这两大产区,产量有限,并不能满足全世界所需。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开始,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找寻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及改进酿造技术,使整个世界葡萄酒事业兴旺起来。尤以美国、澳洲用现代科技、市场开发技巧,开创了今天多彩多姿的葡萄酒世界潮流。以全球划分而言,基本上分为新世界及旧世界两种。新世界代表的是由欧洲向外开发后的酒,如:美国、澳洲、纽西兰、智利及阿根廷等葡萄酒新兴国家。而旧世界代表则是有百年以上酿酒历史的欧洲国家为主,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家。

相比之下,欧洲种植葡萄的传统更加悠久,绝大多数葡萄栽培和酿酒技术都诞生在欧洲。除此之外,新、旧世界的根本差别在于:“新世界”的葡萄酒倾向于工业化生产,而“旧世界的葡萄酒更倾向于手工酿制。手工酿出来的酒,是一个手工艺人劳动的结晶,而工业产品是工艺流程的产物,是一个被大量复制的标准化产品。

目前为止,葡萄酒产量仍由欧洲最多,其中又以意大利为世界第一。每年都有大量葡萄酒出口到法国、德国和美国,出口量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