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简介导游词_乌镇简介

乌镇景点介绍乌镇简介乌镇,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曾名吴敦、青墩,位于京杭大运河西侧。 古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但古韵犹存。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形交叉,形成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古镇双棋盘格局。 乌镇以其美丽的水乡风貌、独特的美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展现了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早上在巷子里走一走,数一数古镇30多座古桥,置身于一段远古时光。 晚上坐在河边,桥会流。 那一刻甚至有一种错觉,仿佛乌镇等了一千年,就是为了等我们的出现。 乌镇文化史上名人无数。从古至今,名人辈出,学子云集,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集编辑家梁昭明亲王,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辑家沈平,著名哲学家张养元,以及清末著名藏书家鲍廷博、翰林严琛、夏桐山。 古代乌镇最大的名人是萧统,南北朝大分裂时的梁昭明太子。他在乌镇建了多年的图书馆,编选了《昭明文选》,在中国文坛影响很大,可以和《诗经》、《楚辞》并列。 近现代更有政治活动家沈、银行家吕学普、新闻学前辈严、杰出人才唐国礼、农艺师沈、著名作家孔有静、华侨文化大师孙等。 也许其中最著名的是茅盾(原名沈雁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文化部长。他的《子夜》、《春蚕》、《林家堡》等都是优秀文学的典范。 他们从乌镇走出,以江南水乡的灵气和博大,在中国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乌镇旅游的最佳季节是春秋两季。春天的乌镇,有盛开的腊梅、桃花、泡桐、柳青,三月的江南,可以领略烟火的意境。 从清明节开始,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茅盾先生开始成为“中国农村的狂欢节”,此时可以欣赏到各种民俗活动。 乌镇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是清晨和傍晚。 早晨,河水会被薄薄的雾气覆盖,像一场梦。 傍晚,夕阳西下,游人远去,一个活生生的乌镇出现在我们面前。

乌镇简介  经度120.54 纬度 30.64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原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乌镇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

乌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成衣制造、出口为特色。耕地6万余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乌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有广播电视站及市级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及戒毒所。水上客运码头、汽车站、禽蛋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及垃圾填埋场各一个,农贸市场3个,占地50亩和15亩的停车场各一个。全镇共有图书馆(室)16个,文化站,**放映队各一个。共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约6400多人。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2000年推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现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编辑本段]历史演变  乌镇古名乌墩、乌戍。

乌墩之”墩”,王雨舟在《二溪编》中说“乌镇古为乌墩,以其地脉坟起高于四旷也……”,解释得已够明白。但何以称“乌”呢?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越王诸子争君长海上分封于此,遂为乌余氏,故曰乌墩”;一说“因土地神乌将军而名乌”;一说“乌有乌陀古迹,青有昭明青锁”,故有乌、青之名。此数说前人都提出异议,以为或无证,或附会,或缺乏历史常识,卢学博编修《乌青镇志》时已详加批驳。同时,他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这个说法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乡贤在《乌青文献》中提出的:“乌墩、青墩之名,其从来远矣……大都江山自开辟以来,何有其名字?皆世谛流布相承耳,如‘齐鲁青未了’,‘澄江静如练’,是为山水传神写照语也。乌青之义盖类此。”

乌镇乌镇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其实,这类地名在当地并不鲜见。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红墩、紫墩的命名为乌墩名称的传神写照说提供了现实的佐证。

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乌戍”就由此而来。(李乐在《乌青镇志》中说:“镇,周属吴,吴戍兵备越名为戍。”“乌镇古谓之乌墩,后因吴越钱镠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但他显然将钱镠王之“吴越”与春秋之“吴越”弄混淆了。在正式的行政建制称谓中,自唐之后,乌镇没有再称“乌戍”的史实。且钱镠王之吴越国的北方疆界远达常熟,乌镇相对内陆,故此说显有不通。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的局面由此开始。至于青墩之“青”的来由,王雨舟在《二溪编》中指“恐与乌接壤故以青为别。”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朱洪撰并书,吴晔篆额)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此前无据,这一时期的另一块碑《光福教寺碑》中则有"乌青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当时,镇地置有镇遏使的官职。

元丰初年(1078),已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南宋宋光宗登基,他的名字是个怪僻字,竖心旁加个“享”,念“敦”,于是天下念“敦”的字全不能用,自此之后乌墩就定称为乌镇。)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直到今天。